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推荐医院 > 你们不安排他休息,我就一直投诉顶端新闻
你们不安排他休息,我就一直投诉顶端新闻
01:19
医院收到的一封投诉信。写信的人,是该院血液科副主任房佰俊曾治疗过的一位病人家属。信上说,因为一直担心房医生的健康,怕他再累倒了,医院让他强制休息。
4月15日—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近日,医院,探究病人家属写这封信的缘由。
医院26楼,血液科五病区多米长的空间里,病人经常处于满员状态。全国医院不多,这里便是其中之一。癌,这个字眼往往能触及人们最深层的恐惧。而这其中的骨髓瘤,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白血病。
一个12岁的小姑娘刚刚入院。一听到“化疗”两个字,她的妈妈哇地一声哭起来。小姑娘更是拒绝吃药,始终闭着眼睛,一个字都不说。本就患有听神经瘤的房佰俊,深知病人治疗过程中的恐惧、焦虑和煎熬。“你有瘤我也有,你来住院,而我呢,一边住院一边工作”,简单一句话,就拉近了医患双方的距离。
27岁的唐晨是病区的“老病号”,这是他第12次来复查。父母是农民,自己又没积蓄,“会不会钱花完了,人也没了?”是他的最大心结。“能不重复做的检查,坚决不做;同等效果的药,坚决用便宜药。”房佰俊的承诺让他坚定了信心。“我信他们”,唐晨正在一点点好起来。
“医生程式化地开医嘱,安排护士按时给药”,这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住院情景。在这个病区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只要听到大夫查房的动静,病人和家属们立马手机不玩了,收音机不听了。认真听着那一句句交待叮嘱、一次次耐心解答,心里就会踏实许多。
住院一个多月,凌双说自己三观都变了。爱美的她,会跟护士打趣皮肤怎么保养;无聊的时候,她最盼的是医生护士来查房给药,听他们鼓励自己,跟他们开开玩笑。她第一次觉得,原来陌生人之间,还能生出相互依存的感情。
在这个封闭空间里,对抗一个个艰辛治疗的过程并不孤独。因为一起作战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家属,还有时刻穿梭在病区的9位医生和26位护士。
从医21年,天,个日日夜夜,多米长的过道,每天来回两趟,在这里房佰俊从青年迈进中年。
谈起投诉信,房佰俊笑得像个孩子:“能被病人理解、尊重,能尽我所能让他们重新感受生命跃动的活力,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喜和感激呢?”
(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统筹:柯杨
拍摄:晋远
剪辑:丁诗媛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