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推荐医院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第15卷第2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第15卷第2期
神经调控专题1《TirobotCranial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极植入定位精度的研究》
刘德峰,王秀,张勇,吴斌,赵永强,胡文瀚,刘焕光,张凯,张建国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Z,Z);医院管理局“登峰”计划(DFL)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刘德峰,王秀,刘焕光,张凯,张建国);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胡文瀚,张建国);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勇,吴斌,赵永强)
通讯作者:张建国
目的:目前,国外研发的Neuromate、Rosa等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已通过美国FDA、欧洲CE标准认证,从而使得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逐渐在神经外科展开使用。医院充分利用立体定向手术技术的优势,与北京天智航公司合作开展应用,研究TirobotCranial机器人辅助颅内电极植入定位的精准性,并分析影响电极植入定位精确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天智航公司合作,以家猪头颅为实验对象,进行TirobotCranial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极植入实验。术后复查CBCT验证入颅点及靶点的偏差,计算平均值及标准差,以评价机器人定位精准性;并进行误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进行7次实验,计划植入电极35根,术中实际植入电极35根,成功率达%。电极平均植入长度(43.17±6.64)mm,植入电极平均入颅点误差为(0.63±0.23)mm,平均靶点定位误差为(0.96±0.41)mm。误差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入颅点偏离与靶点偏离的误差呈正相关(r=0.,P<0.05)。结论:通过修正电极植入工具参数的偏差,以及预先使用螺纹针钻孔,防止打滑等措施;TirobotCranial系统辅助颅内电极植入整体最佳的定位精度达到0.5mm,具有良好的精准性及稳定性;电极植入的准确性可基本满足临床定位的需求。2《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短期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的影响》张世航,王家莉,吴曦,沈林勇,胡小吾,钱晋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课题(YFC)
作者单位:上海,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张世航,沈林勇,钱晋武);医院神经外科(王家莉,吴曦,胡小吾)
通讯作者:钱晋武,吴曦
目的: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静态姿态平衡稳定性进行评估,以确定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患者术后短期的静态姿势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H-Y分期为3期的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以及12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受试者。通过可穿戴式传感器采集PD患者DBS开关机前后及对照者在静态姿势平衡实验中的三维人体关节姿态角,并计算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S开机帕金森患者相比于DBS关机帕金森患者,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使用可穿戴设备评估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短期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显示,DBS开机的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稳定性增强,DB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有改善作用。3《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帕金森病冻结步态识别方法研究》王琰,汪丰,章文斌,孙丰,龚大伟,郑慧芬
基金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资金资助项目(YKK);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基金(BE614);南京市卫计委重点项目(ZKX)
作者单位:296南京,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王琰,汪丰);南京医院神经外科(章文斌,龚大伟),神经内科(孙丰),老年神经科(郑慧芬)
通讯作者:郑慧芬
目的:研究以惯性传感器测量数据识别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FOG)的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用惯性传感器对正常对照者、PD患者及PD合并冻结步态患者,进行10m往返和双重任务往返行走的运动功能检测;采用改进的结合时域步态参数的频域分析方法进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惯性传感器测试数据经改进的方法分析,显著提升了识别的敏感性(P<0.05);针对实验的敏感性为%,特异性88.9%;针对冻结步态片段的敏感性为84.7%。结论:惯性传感器能对PD冻结步态精准检测,改良分析方法对其的识别更加有效。PD冻结步态的早期、精准识别,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4《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定量评估》蒋顶,龚大伟,罗回春,沈天毓,白启帆,王守岩,章文斌
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基金(BE614);南京市卫计委重点项目(ZKX);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资金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南京,南京医院神经外科[蒋顶(研究生在读),龚大伟,章文斌];医院(蒋顶);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罗回春,王守岩);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罗回春,沈天毓,白启帆)
通讯作者:章文斌
目的:验证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在临床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运动迟缓定量指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为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版)的1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健康对照组为15名与帕金森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美多巴冲击试验,状态分为服药前和服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进行评估。应用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测量两组被试者的翻腕、抬腿、10m往返范式动作的运动数据,提取幅度、频率等运动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与UPDRSⅢ中子项及子项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服药前及服药后状态的翻腕幅度、步幅、转身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帕金森病患者服药前转身时间与UPDRS步态(Ⅲ29)、中轴症状(Ⅲ18、19、27~31)和迟缓+中轴症状(Ⅲ18、19、23~31)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P=0.;r=0.,P=0.;r=0.,P=0.)。结论: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可对帕金森病的运动迟缓症状进行定量测量,对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帕金森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法。论著5《Smad6调控STAT3活性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张锐,李正,叶涵斌,龚玲丽,冯素银,程超,姜晨,黄进,邵君飞,邹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作者单位:无锡,南京医科医院神经外科(张锐,李正,叶涵斌,程超,姜晨,黄进,邵君飞),临床研究中心(龚玲丽,邹健);江南大学附医院神经外科(冯素银)
通讯作者:邵君飞
目的:研究Smad6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原代胶质瘤细胞核中Smad6的表达水平。构建慢病毒介导的细胞核稳定过表达和敲减Smad6的胶质瘤细胞株;CCK8细胞增殖和EdU掺入增殖实验检测Smad6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Smad6对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检测Smad6对胶质瘤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blot检测Smad6对STAT3靶基因的调控,分析Smad6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Westernblot和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原代胶质瘤细胞核中Smad6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能力相关。成功构建Smad6细胞核稳定过表达和敲减胶质瘤细胞株;核Smad6过表达显著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干细胞样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而Smad6敲减则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干细胞样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细胞核Smad6促进胶质瘤细胞中STAT3的转录调控活性及其靶基因的表达。结论:胶质瘤细胞核中Smad6通过调控STAT3的转录调控活性,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干细胞样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6《功能性垂体腺瘤细胞周期蛋白p21Waf1/cip1和p27Kip1的表达及其意义》郑淑荣,张亚卓,高华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计委高层次人才计划(-3-)
作者单位:北京,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通讯作者:高华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p21Waf1/cip1和p27Kip1在功能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构建包含6例正常垂体、36例侵袭性腺瘤(侵袭组)和58例非侵袭性腺瘤(非侵袭组)石蜡标本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1Waf1/cip1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水平;MALDI-TOF法分析p21Waf1/cip1和p27Kip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垂体腺瘤患者p21Waf1/cip1和p27Kip1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侵袭组高表达p21Waf1/cip1者为8例(22.2%),H-Score值为±28.4;非侵袭组高表达p21Waf1/cip1者为39例(67.2%),H-Score值为.2±43.2;侵袭组高表达p27Kip1者为10例(27.8%),H-Score值为.1±31.1;非侵袭组高表达p27Kip1者为37例(63.8%),H-Score值为.2±36.6。两组的p21Waf1/cip1和p27Kip1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01,P=0.;X2=11.52,P=0.)。p27Kip1表达水平与血清促乳素水平呈负相关(r=-0.,P<0.01)。CpG位点甲基化检测显示,p27Kip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50%的为7/33,其中4个位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垂体腺瘤的p21Waf1/cip1和p27Kip1表达水平降低与肿瘤的侵袭行为有明显关系;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影响p27Kip1的表达水平。7《内耳道后壁磨除精确性的颞骨薄层CT扫描研究》李鑫,盛敏峰,吕璇,孙超,张檀,陈刚
基金项目:姑苏卫生重点人才项目()
作者单位:苏州,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陈刚
目的:应用颞骨薄层CT扫描影像测量内耳道后壁及其相关结构,分析枕下乙状窦后微创锁孔入路内耳道后壁磨除的精确范围及量化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年6月至年3月就诊于医院例患者的正常颞骨薄层CT扫描影像。在外侧半规管层面测量,外侧半规管后脚最内侧点与颞骨岩部小脑面的最短距离(AB)、磨除颞骨岩部小脑面内耳道后壁的长度(BC)、磨除内耳道后壁前后径的长度(BD)、乙状窦前点至磨除内耳道后壁最后外侧点的长度(BG)、磨除内耳道后壁内外径的长度(CD),以及颞骨岩部小脑面与磨除内耳道后壁前后径的夹角(∠CBD)、磨除内耳道后壁的面积(△BCD)。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及左右侧间的差异;分析颞骨气化情况。结果:BG:男性左侧为(17.25±2.17)mm、右侧(16.30±2.77)mm;女性左侧为(17.20±2.00)mm,右侧(16.54±3.11)mm。BD:男性左侧为(6.41±0.88)mm,右侧(6.40±1.00)mm;女性左侧为(5.89±0.90)mm,右侧(6.20±1.30)mm。∠CBD:男性左侧为(47.99±9.00)°,右侧(44.71±7.20)°;女性左侧为(49.10±8.51)°,右侧(48.31±7.80)°。△CBD:男性左侧为(18.90±5.49)mm2,右侧(18.62±6.90)mm2;女性左侧为(16.12±5.21)mm2,右侧(17.08±7.00)mm2。男性左侧BG、CD、∠CBD均大于右侧(均P<0.05);女性各测量指标左右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的右侧∠CBD明显小于女性,两侧△BCD均明显大于女性同侧(均P<0.05)。结论:颞骨薄层CT扫描可以精确定位及量化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中,内耳道后壁需磨除的范围。此方法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有利于指导听神经瘤术中肿瘤的全切和功能的保护。8《miR-通过TCF-4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侵袭能力的体外研究》李民,周鹏,张亮,戴学东,窦立敏,王东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医学临床科技发展基金(JLY0168)
作者单位:211南京,南京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王东
目的:探讨miR-对胶质瘤细胞株LN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iR-寡聚核甘酸(miR-mimics)转染LN细胞;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的miR-表达水平;应用噻唑蓝细胞增殖试验(MTT)、Transwell实验评价过表达miR-对LN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法检测miR-对侵袭相关蛋白T细胞因子-4(TCF-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TT法检测显示,miR-mimics组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Transwell实验显示,miR-组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数为(16.9±2.1)个,而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分别为(44.4±6.8)个和(42.2±6.1)个。miR-mimics显著抑制TC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miR-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成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9《显微夹闭手术时机对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杨新超,闫宝锋,刘正晨,于奇丙,栾新平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人才科研项目(Y07)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新疆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栾新平
目的:探讨显微夹闭手术时机对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5月行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Hunt-HessⅢ~Ⅳ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手术时间距发病的时间,分为早期组(0~3d,30例)和晚期组(≥8d,30例)两个亚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Fisher分级和术后并发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肺部感染、脑积水、下肢静脉血栓、认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Fisher分级、术后并发颅内血肿、脑积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肺部感染、认知行为障碍及出院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手术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且预后要优于晚期手术。10《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宋纪宁,杨利辉,高海晓,石素真,郭雪钗,尹保强,祖兴旺,李鑫,曹明善,薛振生
基金项目:邢台市科技计划项目(ZC)
作者单位:054邢台,医院神经外科(宋纪宁,杨利辉,高海晓,石素真,郭雪钗,尹保强,祖兴旺,薛振生),放射科(李鑫),检验科(曹明善)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破裂动脉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保护机制。方法: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90例。治疗组患者从术后第1d开始给予EPO皮下注射,连用3d;对照组患者应用生理盐水代替,其余治疗相同。对比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当天和术后7d、14d、21d、28d、35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7d、14d、21d、28d、35d的脑缺血体积缩小的比率。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d、4d、7d、10d、14d的脑脊液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术后第21d、28d、35d的NIHSS评分分别为8.8±1.6、8.2±1.5、7.2±1.3,对照组分别为11.4±2.1、10.5±2.0、10.3±2.0;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脑缺血体积缩小比率比较,治疗组术后第21d、28d、35d的脑缺血体积缩小(20.6±3.7)%、(29.1±6.0)%和(31.7±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7±3.0)%、(19.0±3.4)%、(19.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第7d、10d、14d的脑脊液NSE和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PO能促进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缩小脑缺血体积,降低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1《CT环池分级结合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张艺滨,郑艺芳,李光海,陈良鑫,陈小燕,郑婉玲
基金项目:泉州卫生科研资助项目[()24];泉州科技计划项目(Z51)
作者单位:泉州,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研究影像学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并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值(ICP)。观察手术前后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mm;Ⅲ级:1.1~2.0mm;Ⅳ级:>2.0mm。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GOS评分5~4分者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1分者为预后不良组。分析环池分级、ICP及GO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环池分级与预后无相关性,其开颅术后环池分级与ICPct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者的ICPct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ICP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开颅术后ICP72h水平与患者GOS评分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不良组的ICP24h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ICP72h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21mmHg,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的CT环池分级可反映其ICP水平,评估预后;ICP监测的作用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72h是较好的预后预测指标。将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中,可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研究12《鞍区粘膜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史洋洋,徐镜骐,杨锐,徐波,高必波,丁鹏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项目(FB)
作者单位:650昆明,昆明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丁鹏
目的:探讨鞍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昆明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鞍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头痛8个月余入院;头颅MRI检查示:鞍区病变;考虑慢性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并周围感染可能。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显微镜下经鼻蝶鞍区病变取活检。病理检查为鞍区MALT淋巴瘤。予以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化疗,联合小剂量放疗3个疗程;6个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鞍区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遇到鞍区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患者时,要考虑MALT淋巴瘤的可能;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改善预后。13《俯卧位通气联合持续肾脏替代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薛元峰,潘榆春,凌晓阳,万小菊,赵鹏来
基金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5077);江苏大学医学临床科技发展基金(JLY0178)
作者单位:南京,医院神经外科(薛元峰,潘榆春,万小菊);南京医院神经外科(凌晓阳,赵鹏来)
通讯作者:赵鹏来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提高对重型颅脑创伤后MODS的认识及掌握俯卧位通气联合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1例重型颅脑创伤后MODS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重型颅脑创伤并发MODS的诊治经验。本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ICU经气管切开、脱水、神经营养和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平稳,转入普通病房后出现重症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度);经俯卧位通气及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控制;入院第22d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结果:患者虽经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最终因急性肾衰竭及MODS死亡。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后MODS的死亡率高,发生重症肺炎及ARDS后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效果不佳者,应立即改为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控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的肺部感染;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可指导脱水剂的合理有效使用,避免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最大限度降低肾损伤的发生。14《锥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稳定型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分析》杨光,许峰,焦阳
作者单位:277枣庄,山东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锥颅穿刺治疗稳定型硬膜外血肿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48例患者动态复查头颅CT示硬膜外血肿出血稳定后,局麻下行硬膜外血肿锥颅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予以尿激酶5万U+0.9%氯化钠注射液3mL注入,并夹闭2h后放开引流,每天2次。结果:术后48例患者的症状均明显缓解。复查头颅CT示,血肿完全消失42例,少量残留6例,无发生再出血;手术效果良好。结论:锥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稳定型硬膜外血肿的疗效确切,损伤小,安全可靠。15《岩骨-斜坡区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杨龙,孙勇,李爱民,颜士卫,李宁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项目(BE657)
作者单位:222连云港,徐州医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孙勇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HB)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岩骨-斜坡区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的血管母细胞瘤位于颅底的岩骨斜坡区,取耳前颞下入路实行全切,解除占位,达到预期效果。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此部位的血管母细胞瘤尚未见文献报道。结论:岩骨-斜坡区解剖结构复杂,供血动脉较多,术中较难辨认,可在术前行脑血管栓塞辅助治疗。1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的预测价值》李世安,李爱民,陈军,颜士卫,吴海滨,李宁,马草原
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科研发展基金(KDKYJJZD)
作者单位:222连云港,徐州医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陈军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单纯性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的的关系。方法:将例单纯性脑损伤患者分为进展性出血组和无进展性出血组。对其临床表现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资料进行分析,计算NLR和PLR;并对两组间可能影响病情变化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受伤原因、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环池改变、中线移位、血肿类型、合并脑挫裂伤、D-二聚体、NLR、PLR、血小板数、血糖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1.,P=0.)为预测单纯性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患者的NLR明显升高。NLR是单纯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且是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预测因素。综述17《脑功能重塑在胶质瘤个体化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陈俊,靳峰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HL34);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6LL05);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WS0)
作者单位:272济宁,医院神经外二科
通讯作者:靳峰
神经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胶质瘤治疗的标准方法,对于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范围(theextentofresection,EOR)是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脑网络手术是以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而不导致新的神经功能缺损为目标。对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附近的患者,术前辅以功能MRI定位,联合术中麻醉唤醒及皮质和皮质下电刺激定位(intraoperativecorticalandsubcorticalelectrostimulationmapping,IEM),将最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Desmurget等在定位颅内肿瘤和评估患者脑功能的同时,还指出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glioma,LGG)脑功能区的重塑性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4种模式。(1)重构的脑功能区位于肿瘤内;(2)重构的脑功能区位于肿瘤的周边;(3)重构的脑功能区位于肿瘤同侧半球的远隔部位;(4)重构的脑功能区出现在对侧大脑半球。当然,对于每一例患者这4种脑功能区重构模式很少单独出现。Taddei等研究认为,以脑神经连接体和大脑可塑性为依据的先进神经外科治疗策略,有希望应用于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外科医生依据肿瘤侵袭性结局及脑功能区重塑模式,可以增加肿瘤边界的手术切除安全性。18《血浆microRNA在胶质瘤诊断与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何一飞,吉宏明,王春红,成睿
基金项目: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01D)
作者单位:030太原,山西医科大学(何一飞);山西医院(吉宏明,王春红,成睿)
通讯作者:吉宏明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最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hiforme,GBM)占50%以上;即使目前采用的治疗包括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联合放化疗,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患者的预后仍非常差,中位生存时间仅15个月,只有3%~5%的患者可能存活时间更长。目前,术前胶质瘤的诊断和准确分级通常是困难或者不可能的;某些肿瘤如黑色素瘤或肺癌脑转移可能呈现相同的影像学表现,最终仍需要肿瘤切除或活检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在术后患者主要依靠频繁的MRI检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近年来,很多研究集中在常见的蛋白质生物标记物,期待寻找一种可靠的生物标记物辅助胶质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但这些蛋白质标记物在监测神经胶质瘤发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尚无法让人满意。而血浆microRNA(miRNA)在胶质瘤的应用研究,可能为胶质瘤的诊断分级,监测胶质瘤的复发提供方便的非侵袭性的生物学标记物;同时还可能为治疗胶质瘤提供新的分子治疗靶点。19《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研究现状》谢思宁,吴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科医院青年科研基金(-YQN-15)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谢思宁),神经外科(吴震)
通讯作者:吴震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pulmonaryedema,NPE)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出现急性肺水肿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神经源性肺水肿最早是在上个世纪初被报道,主要见于脊髓损伤、颅内出血、癫痫持续状态、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延髓病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通常在上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起病后24~72h内发病。文献总结其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如下:(1)双侧肺部浸润性病变;(2)PaO2/FiO2<;(3)除外左心房高压;(4)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情足够严重以至于颅内压升高);(5)除外其他导致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的常见原因(如窒息、大量输血、脓毒败血症等)。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病急,病死率较高;尸检报告显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率高达46%~52%,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死亡率高达10%。医院总结报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率为8.5%,发病30d内患者的病死率为26.3%。王颖等报道,颅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率为10%,死亡率为52%。现对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进行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