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推荐医院 > 为什么你的艾灸效果不好

为什么你的艾灸效果不好



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10条标准,有身体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不过,我觉得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天人合一,这是《黄帝内经》里面的话。

这个“天”指的是大自然,意思就是人要是能和自然一样,就是健康的。打个比方,人体就像是大地,经络是大地上的河流与小溪,气血是流淌的河水。

河道畅通,水流顺畅,健康就不会出问题;反过来,如果河道哪里被淤泥石块阻塞了,那里就要发水,下游就要干涸。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生病了。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大家都有生病的体会。有些病是急病,比如下雨天淋雨着凉了,第二天就会发烧感冒;而有一些病比较隐蔽,从病邪入体到发病要几个月,甚至好几年。

可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我们人体的正气和病邪作战失败的结果:病邪阻塞了经络、损害了脏腑,人就不健康了。

用艾灸治病,可以用艾灸打通人体阻塞的经脉、用阳气滋润虚弱的脏腑。气血充足了,正气才能对抗病邪。

而且通经络、补阳气不仅能治病,用它们还能找到疾病,甚至一些很小的疾病也能找到。这是按摩、放血、拔罐、导药等等方法不具备的,因为艾灸不仅调用人体自身的力量,还借用了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性。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除了能够防治疾病,还能保健养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艾灸保健,但很多人都发现自己艾灸的效果没有别人的好,这是为什么呢?常见的养生艾灸穴位有哪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为什么你的艾灸效果没有别人好

  1、病的深浅不一样

  病在浅层的病容易治,病在深层的病难治,从皮毛,肌肉,筋髓,骨髓。越往里,越难治。病在浅层,艾灸温灸的热和药气容易到达,病自然好得快。病在深层,艾灸温灸的热和药气难于到达,或说到达深层的病灶部位的热和药气很少了。艾灸温灸,人体一般承受的温度一般在40度到50度左右,每层都会吸收一定热和药气,到深层的热和药气当然就少得多了,病当然也就好得慢。

  2、病的时间短容易治些,病的时间越长越来越难治

  病的时间越长,中气越来越弱,受影响的地方越来越多,病可能越走越深,病就越来越难治。有病就趁早治,早治早好,不要拖。

 3、病人的体质好,病就好得快;体质差,病当然就好得慢

  即使是表面看起来一样的病艾灸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这有一部分取决于施灸者的体质,有的人施灸后就好得快得多。病表面看起来一样,但是人的体内综合因素不一样,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中气强,体质差的,中气弱。中气弱,自然就好得慢。

  4、心态平和好得快

  经脉较通畅,气血运行就通畅,艾灸后容易进入体内,病邪排出的快。

 5、不相信艾灸的人好得慢

  “不相信人、担心、害怕上当、怀疑”等情绪都是阴邪之气,这种气下沉变为湿寒进入脏腑,中医里讲“湿”是万病之母,“寒”是万病之根。那么,在临床中证实,容易相信人的人,艾灸的效果明显好得很快,因为,“信任”是积极向上的,是正能量,是阳气,与艾灸的阳气相通,相助。

  6、脾气急躁、易怒、易生气、喜欢挑毛病的人好得慢

  因为这几种情绪是邪阳,形成虚火而上行于心、肺、脑,使上焦受损,得上焦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高血压,中风、偏瘫、鼻炎,咽喉炎、甲状腺疾病等,都是比较难治的病。

  常见的艾灸保健穴位

  灸身柱穴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文献,灸身柱穴可以通治儿科百病。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另外,身柱灸还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少的灸穴。

操作方法:

身柱穴就在宝宝的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宝宝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将艾条点燃后,放在距穴位皮肤2至3厘米处缓慢艾灸。由于宝宝不会准确地反映灼热程度,妈妈可以把手放在宝宝的背上,同时感受温度,并控制距离,避免宝宝被烫伤。宝宝的皮肤灸至微红即可。一般每次灸10至15分钟,开始可间日1次,10次以后,可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至2次。一般可在出生后3至6个月开始施灸。但也要根据儿童具体体质决定,体质较差的,可早灸,多灸,体质强健、营养又好的,可晚灸、少灸。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可通调诸阳经脉,又位于颈部,故可用于头项痛症,尤其是颈椎病-落枕-引起的头项强痛,疼痛,疗效颇佳。

外感风寒无汗:大椎穴可用于外感风寒所侄的恶寒-发热-无汗-鼻塞等表证,配风池解表发汗。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中脘又名太仓,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之交会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功能:调理胃气。

  灸法:采用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放于中脘穴,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烧艾时间10-15分钟为宜。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白癜风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rzrgz.com/tjyy/9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