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饮食护理 > 阳气为什么可以治百病
阳气为什么可以治百病
常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么究竟什么是阳气呢,和肾气是一样的吗?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补充阳气呢?
首先我们应先知道何为气,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一、阳气释义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副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二、阳气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现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严重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
那么阳气是怎么被消耗掉的呢,由于运动,思考,劳累,精神损耗等因素,都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消耗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三、疾病原因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四、临床症状
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
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
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李可:阳气不到的地方就是病!导读:“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1不只“春夏养阳”,四季皆需养阳
记者: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治病的时候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李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
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升华,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地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
2阴阳平衡是指在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衡
记者:我感觉您特别强调阳气的作用,但是一般人都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阴阳要平衡。
李可:这个观念不完全对。为什么呢?从《内经》开始,从《易经》开始,就特别强调——人的阳气乃是生命的根基。
阴这个东西,阴是包括你人体的所有器官,你所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的。那个阳气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是一个主导。所以阴的东西,都是在阳的统率下,绝对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阴阳平和。这个阴阳平和是指这个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和。
《内经》有几句话,一个是“阴平阳秘,精神乃固”,还有一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气和阳气的重要性在哪呢?阳秘,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饱满)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达到阴平阳秘。
另外《内经》有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折寿就是短命啊。易经也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记者: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3生死攸关救阳为急
李可: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各个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也不一样,小孩儿时候,当然是阳气旺盛;生长发育到成年以后的话,所谓阴阳平衡,就是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但是,到老年以后,搜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