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主要症状 > 从脾胃论治小儿脑发育不全

从脾胃论治小儿脑发育不全



脑发育不全,是指由于胎儿期、分娩期或婴儿期因感染、中毒、外伤、内分泌障碍或营养不良的影响或由于某种遗传缺陷,致大脑发育停滞或发生畸形,从而引起的智能及运动障碍。[[i]]中医学将其归为“五迟”、“五软”、“痴呆”等范畴,名称纷杂,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有的从肝脾亏虚论述,有的从肝肾两虚立论,有的则从禀赋分述,还有的认为本病是气血不足的结果。但总的来说,都不外乎先天不足与后天调养失调。本病病位在脑,与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关系密切。

1脑发育不全与脾肾之间关系

《本草纲目》说:“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髓海充足则神志清明,精神饱满,思维灵敏。脑髓充则神全,神全则气行,气行则有生机。髓为构成脑实质的物质基础,维系着脑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感觉和运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髓的充盈来源于精气的化生,这不仅需要先天之精的化生,而且需要后天之精的充盛。

《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肾藏精,精生髓,充于脑,则为脑髓。髓由精化,“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唐容川言:“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髓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脑与肾通过精髓的联系,以成“作强”、“伎巧”之功。肾精充养脑髓,脑髓充盈,神有所主,技巧出焉;反之,肾精不足,脑髓失充,精神倦怠,思维迟钝。髓居于骨中则为骨髓。骨之生长发育赖于骨髓。《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肾精充足,化髓有源,骨骼得养则坚固有力,齿出有时,发育迅速;若肾精不足,髓化无源,骨失其养故而骨软无力,囟门迟闭,发育迟缓。

脑髓充盈不仅与肾精密切相关,而且需要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充盛。对此王清任有明确的论述,《医林改错》云:“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这就是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腐熟运化五谷,化生水谷精微,其中清纯部分化而为髓,上达于脑窍。而升降之机,又在脾之健运。脾主运化食物和水液,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液得以输布,则脏腑筋肉得养,可见神志清明,反应灵敏,肌肉丰厚,筋骨强健。若脾胃素虚或久病不愈,脾失健运,一则使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所养;二则水湿不化,滋生痰浊,上蒙清窍。升降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脑失其养头目眩晕,精神倦怠,智力低下。筋肉失养则四肢萎软,手足失用,毛发焦枯。

2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早在《内经》中便有“上下交损,当取其中”的宗旨,汉代张仲景则更为直接的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宋代“儿科之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肌骨嫩怯”,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而其中脾胃的表现尤为突出。明代儿科世医万全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揭示了小儿脾胃虚弱的生理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清代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显示了小儿机体娇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神气怯弱的特点。近代医家施今墨言“临床如遇疑难杂症,要遵慎斋之教,寻脾胃之中。”纵观古今,各代医家均都十分注重调理脾胃。结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不难发现调理脾胃对于小儿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通过补益后天以充养先天,便成为治疗小儿脑发育不全的行之有效的思路。

2.1脾为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活动的继续以及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应四时,《内经》中有“脾主四时”之说。《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脾不独主于时也即脾主四时,故于四季之中若土气旺则脾气实,水谷消化吸收能力强,外邪难以侵袭,表现为脏腑经络安定,气血旺盛而正气充足。脾属土,“土爰稼嫱”,具有承载、受纳、化生的特性,故有“万物土中生”的说法。土位居尊位,居中央而能生木火金水,《白虎通义》中这样写道:“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治中央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可见,心肝肺肾四脏都有赖于脾的化生。脾气充足,运化功能健全,气血化生有源,四脏得养,即“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反之,则脏腑失养,精气不足,在肾则发育迟缓,骨软发枯;在心则神志痴呆,言语不利;在肝则爪甲萎软,二目昏蒙;在肺则体虚易感,皮毛枯槁。正所谓“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

2.2益后天以养先天

小儿脑发育不全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而致,这已成为共识。然先天已为既定,理当从后天充养。自古便有医家提出补肾不若补脾之说。朱丹溪亦云:“补肾不若补脾,脾得温则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说的便是,肾精亏虚可温化脾胃,即使暂时亏虚,但终可得到补益。肾与脾,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源。脾运化水谷是脾气及脾阴脾阳的协同作用,但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始能健旺;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方能不断的摄入和化生。先天得后天化源不断,后天得先天而生生不息。正如《景岳全书?论脾胃》中所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小儿脑发育不全患儿多有先天发育不足,调理后天之脾胃便尤为重要。脾气健运,化源充足,精气充盛,化而为髓,脑得所养。

3从脾胃论治在临床中的应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五脏六腑之气灌注于经络,上输于脑窍,精气散于各个器官,故而目能视,耳能听,鼻能嗅,唇舌知其味。经络作为贯穿脏腑和脑的循环通道,加强了脏腑和脑之间的联系。而人体的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正是得益于经络的联系作用。因此脏腑—经络—脑就形成管理全身的生命轴系统,彼此间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ii]]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脑损伤后存在潜在的修复能力,通过刺激可以促进患者脑内的富余通路的发育,进而控制肌肉的协调和运动,达到对大脑损伤而造成的运动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iii]]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通过针刺、药物调理脏腑进而达到调节大脑功能代谢的目的。

3.1针刺治疗

3.1.1取穴:①头部:脑三针(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为第1针,左右旁开1寸各一针)、颞三针(耳尖上2寸为第1针,左右旁开1寸各一针)、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共四针)、智三针(前发际与头部正中线交界为第1针,左右旁开3寸各一针)。头为诸阳之会,灵机出入之要道,人之阳经皆上注于头,而阴经亦通过表里相配关系与头相关联,因而头部腧穴有着调理阴阳、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头部穴位作为主穴,是辩证与辨病论治的统一。现代医学表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感觉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与其相应头皮治疗区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针刺这些治疗区域可以起到调节相应大脑皮层的功能。[[iv]]②上肢:合谷、外关、曲池。合谷与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和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取之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沟通三焦。同时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阳维脉维系诸阳,蓄溢气血,取之可调和气血阴阳。③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足三里为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取之以通调腑气,健脾益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肾,调血养筋的功效;太冲为肝经原穴,既可平肝潜阳,又可养肝柔肝。④腹部:中脘、天枢、关元。中脘为胃之募、脏之会,具有疏调气机,补益胃气的功效;天枢在脐旁,足阳明胃经腧穴,为大肠募穴,针之可通调腑气,消食止呕;关元为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功可健脾益气,补中和胃。⑤背部:脾俞、胃俞、大肠俞。此三穴均为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所,与腹部募穴相配,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⑥配穴:临床操作上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加减。喜静少动者加足智针(涌泉,第三跖趾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第二针,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语言障碍加舌三针(颈部前正中结上,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凹陷处直上0.5寸为上廉泉,即第1针,左右旁开0.5寸各一针);足内翻或足外翻加太溪、解溪、昆仑;遗尿或尿频者加关元、气海、中极。癫痫加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

3.1.2针刺手法:选用25mm毫针,平补平泻,留针1小时,期间每15分钟行针1次。

3.2中药制剂

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加之乳食不节损伤脾胃故多犯病。《幼科发挥?原病论》曰:“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也”。脾胃虚弱,乃生百病,治当益气健脾。笔者在临床上多采用钱乙的异功散。此方方小药少,由人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5g、甘草5g组成,有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之功。方中人参甘温,入脾经,益气健脾之要药;白术味甘性温而兼苦燥之性,甘温补气,苦燥健脾,深合脾喜燥恶湿、以健运为本之性。《本草经疏》曰:“术,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安脾胃之神品”;白术与人参同用则益气健脾之效益甚。茯苓性味甘淡,健脾渗湿。《药品化义》曰:“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主治脾胃不和,泄泻腹胀……”;茯苓配白术,健脾助运之功尤彰。陈皮辛苦而温,功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陈皮之功居其首焉”。陈皮健运脾气又兼行气之功,使得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通过服用异功散,则脾气健运,运化正常,五脏脏得以濡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异功散中的四君子汤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陈皮能促进呼吸道粘膜的分泌,有利于痰液的排除,还有增强食欲作用。[[v]]此外,由于中药煎剂大多口感较差,小儿服药依从性较差,另外煎煮不太方便,可选用较为方便的剂型,如免煎中药。

3.3典型病例

梁某,男,年5月25日初诊。

初诊:患儿2岁1个月,肢体软而无力,颈项及腰脊软,可自行翻身,能坐稳,不能爬行,不能独站,不能言语,流清涎,反应迟钝,追视物体差,纳可,眠差,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出生体重3.2Kg,出生时无窒息发绀,无畸形及出血。母乳喂养7个月。5个月竖头稳,18个月坐稳,23个月可靠墙站立。患儿母亲在妊娠期间有感染史。患儿在2岁时出现一次严重腹泻。辅助检查:医院查脑电图为中度异常脑电图,偶可呈单一节律、过量β波。头颅MRI:胼胝体及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发育不良。诊断:中医五迟(脾肾亏虚);西医脑发育不全。治疗:①针刺治疗日一次。具体选穴头部(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上肢(曲池、外关、合谷、内关、神门、劳宫);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申脉、照海、足智针);腹部(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其中头部、上肢、下肢穴位留针1小时;腹部穴位采用速刺,不留针。②免煎中药:异功散(人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5g、甘草5g)冲服,日一剂。

复诊:治疗60次后,患儿能坐稳,可扶站,睡眠改善,体重增加1Kg。继续守原治疗方案,治疗次之后,患者可独站1-2分钟,脚轻微能挪动小步,可无意识发声,流涎改善。嘱继续当前治疗。

按:患儿母亲在妊娠期有感染史致使患儿先天肾气不足,加之后天调养失宜出现腹泻,脾胃亏损,气血虚弱,精髓不充,脑窍失养。脾主肌肉,肾主骨,脾肾亏虚故而出现肢软无力,颈项及腰脊软,不能爬行、独站等一系列发育迟缓的症状。脾在液为涎,脾气虚弱则,脾气不摄,,则涎液自流。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言语迟缓,反应迟钝。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必求之于后天之脾。胡慎柔曰:“先天固有损者,非后天损之,治先天后治后天耳,岂能舍后天治先天(《慎柔五书》)。故以补脾益肾之法,以后天以养先天。针刺以调理脾胃,填精益髓,加之中药益气健脾则健脾益肾以力益甚。

4结语

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固然重要,然亦不能忽视脾的作用。陈修园素来注重补脾,“人之既生,全赖中宫输及肾后肾得补益”,他甚至还绝对的说:“真正肾虚,必专补脾(《景岳新方砭》)。”正是得益于脾的充养,肾精才得以充盈,肾也才能有效的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否则,脾气亏虚,肾便成为无水之源。对于脑发育不全患儿,先天已不足,当从后天进行培补,通过调理后天以补益先天之不足。大量的临床实践,不断地验证从脾胃出发是治疗小儿脑发育不全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患儿各项功能发育、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亚雄,方永奇.中医药治疗儿童脑发育不全概况[J].江苏中医药,,22(2):40-42

2.于海波,李淑珍,刘永锋等.从脾胃论治小儿脑发育不良[A].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卫星研讨会——针灸与人类健康论文摘要汇编[C],

3.于海波,靳瑞.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患者诱发肌电图的即时影响[J].上海针灸杂,,17(3):6-7

4.郑国庆,王艳,王小同.头针治疗脑出血的文献依据和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概况[J].针刺研究,,31(3):-

5.曾庆祥,衷诚伟.异功散及其加味方对小儿脾虚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44(3):-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看得好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rzrgz.com/zyzz/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