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疾病认识 > 早产宝宝怎么预防脑瘫
早产宝宝怎么预防脑瘫
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困扰很多家庭的儿童疾病。脑瘫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严重者会危及孩子的生命。对于小儿脑瘫,遗传性是一方面,出生因素也是一方面,特别是早产儿等,要注意做好预防。
多胎妊娠风险高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在多胎儿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儿,多胎妊娠容易导致胎盘功能相对不足;胎儿间的输血综合征会使胎儿贫血、低体重、心衰等;多胎妊娠还易合并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
预防孕妇的心肺疾病
专家指出,心血管及呼吸功能障碍可导致早产儿的脑缺血,如动脉导管未闭、低血压、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症等。
防止经常性受到辐射
预防早产儿脑瘫,还要注意防止受到辐射。专家称,孕妇暴露于放射线等辐射环境,都会大大增加宝宝患脑瘫的几率。
增加营养
专家表示,早产儿本身发育的就不是很好,各项器官都比较脆弱,因此必须重视营养的补充,促进新生儿大脑,骨骼的生长。
警惕妊娠期外伤
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外伤多发生在妊娠晚期,而母亲妊娠期外伤与儿童脑瘫(脑性瘫痪)发病有密切关系。此外,妊娠期外伤还会引起胎盘血流减少、胎盘血栓形成和胎膜早破,甚至很小的外伤也可使胎儿死亡或胎儿早产。
宝宝脑部发育提示哪些
张口反射:让宝宝仰卧,你用双手的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宝宝腕部,然后用拇指按压宝宝手掌掌心,这时宝宝立刻出现张口的反应。此反射生后即出现,持续4-6周,2个月开始消失,如3个月以上不消失,提示有脑损伤。吸吮反射:用乳头或其他物品触及宝宝的唇部,或将乳头放入宝宝的口中,即可引起宝宝出现口、唇、舌协调运动的吸吮动作,甚至宝宝的小手还会不由自主地去抓握乳头。此反射在宝宝出生后即出现,2~4个月左右被主动进食取代而消失。饱食后不易引出,饥饿时呈亢进状态。此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为早产儿、生后窒息、外伤等脑干机能损伤。
手抓握反射:可让宝宝仰卧,上肢呈半屈曲状态,用拇指从宝宝的小指侧放入宝宝的手掌中并压迫掌心,这时宝宝手指立刻弯曲,握住你的手指,如果这时你上提手指,宝宝可短暂地被拉起来。这种反射在出生后很明显,2个月后逐渐减弱。3-4个月后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所取代而消失。如5-6个月后还存在,多为脑损伤。
拥抱反射:让宝宝仰卧在床上,托稳他的头颈,然后突然放低宝宝的头,使头向颈后屈曲10-15度;或在宝宝头部附近用手拍击其床垫发出声音;或用手指轻弹宝宝足底;或用双手拉宝宝的两手上提,然后突然松开,宝宝都会出现这样的反射:双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双手呈扇形张开,接着上肢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宝宝有惊吓的表情或哭闹不安。
此反射出现时期为0-3个月,3-4个月时消失。如果此反射减弱或阴性,说明脑干机能低下;如果左右不对称或一侧没有出现,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锁骨骨折。如果6个月以上此反射不消失,为脑瘫及脑损伤性疾病的佐证,
足跖反射:让宝宝仰卧,下肢轻度屈曲,全身放松,你用钝尖的物体(如棉签)由宝宝的脚跟部向前划足掌外侧,当划到小趾根部时转向内侧,可引起宝宝的脚拇趾背屈,其余4趾弯屈,并呈扇形展开。此反射出现时期为0~1岁,在出生后6-12个月时消失。如宝宝有明显高危因素,1岁以后仍有足拇指背屈而其余四趾呈扇形张开的表现,则为病理性反射。是诊断脑瘫的依据。
早产儿脑部发育不良,治疗一般应以功能锻炼为主,锻炼其语言、行动等功能。同时采用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在服用药物方面,一般应给予神经营养类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孕期妈妈要注意孕期产检是很重要的,提前了解宝宝的发育情况可以预防一些疾病,让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