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推荐医院 > 儿童言语治疗的误区,家长篇

儿童言语治疗的误区,家长篇



误区一:轻集体教学,重个别训练

有些家长将听障幼儿送到康复机构后,面对如今倡导的集体教学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康复模式,总会不由自主地对个别化训练格外重视,而对集体教学却看得很轻,认为孩子在班集体里学不到什么,甚至有家长在孩子个别化训练课程结束后就接孩子回家。虽然个别化训练课程更贴近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但集体教学对幼儿康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集体教学可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幼儿在班集体中进行一日生活活动时,老师会不断对幼儿输入语言:带领幼儿说儿歌;向幼儿提出盥洗要求,如“请小朋友们喝完水把杯子放回原处”;区角活动结束后会总结幼儿的表现,表扬幼儿的某些行为,如“××今天收玩具特别快”、“××今天在美工区画了一幅小房子的画,我们来看一看”等。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少不了教师的语言输入,这些看似平常的语言对于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有重要作用。

2、集体教学可创设多样的互动交流机会。在家庭康复或个别化训练课堂上,幼儿只能和成人交流,而在集体教学环境下,幼儿处于小伙伴群体中,交流欲望会更加强烈,更容易由被动交往变为主动交往。融洽地和同伴相处、掌握交往技能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顺利融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的必备要素。

误区二:愿意观摩教师上课,不愿自己上课

康复机构为了指导家长、“授之以渔”,一般会定期安排家长观摩单训老师上课,并要求家长到康复机构给孩子上单训课。许多家长对前者很欢迎,而对后者则心里紧张、发怵、不愿意上。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家长自己备课、上课,才能调动自身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同时,家长上课时,教师作为旁观者,更容易发现家长在教孩子时的不良习惯或误区,便于及时纠正。

有些家长在上单训课时容易不自觉地将上课当作一场展示,以“演员”的标准要求孩子,于是经常可听到家长在课堂活动中训斥孩子“要坐好、别乱动、再不听话我就走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也常被遏制。如一位妈妈在上单训课时,孩子发现妈妈做的纸房子很吸引人,想多看两眼,但妈妈设计的活动是让孩子把小动物放进房子里,于是就把动物硬塞进孩子手里要他放。其实这时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妈妈完全可以跟随孩子的兴趣点,向他介绍房子的结构,如房子上有绿色的门,两扇椭圆形的窗户……然后引导孩子放动物:房子里空空的,房子想让小动物回家呢,我们把小动物送回家吧!相信这个时候,孩子会很愿意完成你设定的任务。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硬性要求往往效果不理想,家长需反思怎样把活动设计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活动吸引孩子,而不是靠命令约束孩子。

误区三:担心孩子听不懂,语言输入不丰富

听障幼儿康复初期,家长在与孩子互动时往往表现很好,给孩子输入的语言很丰富;可当孩子康复一段时间取得较大进步后,家长却仍停留在最初的水平,语言输入还是只使用初级词汇,比如画画时只说“笔”,没有想到可以说“彩笔、蜡笔、画笔”;孩子膝盖受伤了,只说“腿”受伤了,没有想到可以说“膝盖/大腿/小腿/脚踝”。总之,许多家长给孩子的语言输入一直没有变化,导致孩子获取的语言数量和质量受到限制,其发展和进步速度受到影响。询问家长为什么不用更高级的词汇、更丰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时,家长常回答“担心孩子听不懂”。其实这种担心完全不必要。试想,孩子人工耳蜗刚开机或刚戴上助听器时,家长说的词汇和语句基本听不懂,但后来不都慢慢学会了吗?家长常会不自觉地把听障孩子当成特殊儿童,担心他听不懂、不理解,可是所有的孩子无论听障与否,都在不断地学习,由不会到会。因此,家长需要走出误区、摆脱羁绊,给孩子呈现更丰富的语言、更高级的词汇。

误区四:重模仿句长,轻沟通能力

健听儿童的语言发展基本遵循咿呀学语→单词→词组→简单句的发展过程,听障儿童同样如此。但听障儿童家长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当孩子能够说双音节词后,家长马上期待他能说出4个字;当孩子能说4个字后,又开始让孩子仿说5~6个字,甚至7~8个字;孩子一旦漏了字就不断纠正、提醒。但一遍遍的仿说经常是事倍功半。其实,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自然会逐步增进。家长需要更   如果因为出生时有早产或缺氧等缘故,儿科医生往往会提醒家长,未来该小孩可能会出现脑瘫的症状,多数父母会感到比较忧虑。也导致带着小孩到处求医,怕晚诊断耽误了治疗。新生儿时期往往有不明原因的哭叫,吸吮无力,咽下困难,易惊等。到婴儿期,出现症状逐渐明显,不能按正常发育程序出现应有运动功能和智力行为能力。部分脑瘫患儿常有智力低下、流口水、面容愚笨、语言、视力障碍等症状。其实,注意观察小孩上述表现及定期到医生检察是可诊断的。另外,早期还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和MRI检查来协助诊断。

二、不早期治疗

  对于许多偏僻地区的患者家长,由于认识和经济方面等因素,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婴儿早期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脑的可塑造性强,代偿能力强,如果早期给予适当的刺激,将对大脑的发育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如果能抓住孩子2-3岁以前也就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代偿能力最强的时期,给以合理的康复、药物、高压氧等治疗。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大脑潜力,促进代偿性恢复,病症较轻的脑瘫患儿甚至可以基本恢复到正常儿的状况。

三、药物治疗投入多

  有些家长督促患者长期服药,小孩又不很配合。其实,脑瘫的药物治疗在3岁后对促进大脑的发育价值不大,另外,大部分促进神经生长和脑修复的药物疗效并不是太理想,但这些药物一般比较昂贵,因此,许多家长感到经济方面非常吃力,更希望药物有神奇的功效。还有些家长四处求医,花高价买些所谓的老中医的自制药丸,更是毫无价值。

四、迷信完全治愈

  家长往往希望医生能够将其小孩治好,象其他正常儿童一模一样。如果医生解释不太可能,因此四处求医,希望通过的“打针、吃药”或祖传秘方来完完全全到达治愈的目的。而现在又有好多广告吹虚可根治脑瘫,使不少家长上当受骗。如果上述努力失败后,家长又将“治愈”的希望寄托于手术治疗上。

五、不坚持康复

  因为脑组织受到了损伤,在发育过程中,其脑功能是不可逆的,所以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是贯穿终身的。不论采取哪一种手段进行治疗都是综合康复的一个侧面。因此家长应有长期康复的概念。有些家长愿意花1-2个月陪小孩来院康复治疗,但回到家中,也就不再监督或指导小孩的康复练习。或因为看不到康复的短期效果而放弃康复。医院都能够对脑瘫儿童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中医、康复教育等措施。因为每个脑瘫医院进行康复,而家长的积极参与也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家庭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长期康复方案。

六、过度相信手术

  手术治疗目的是在康复的基础上,改善患者一定功能。手术不是万能的,只是脑瘫治疗的一种方法,也不可能达到完全解决脑瘫的所有问题。不同手术方式有不同的适应症,在肌肉肌腱关节挛缩畸形或痉挛过度等制约了康复功能的改善时,才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只是为进一步运动功能训练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手术也不能提高患者的智力和语言能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

语博士

一分时间|十分成长

yuboshi

长按







































白癜风发病的原因
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zrgz.com/tjyy/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