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听神经瘤 > 疾病治疗 > 家庭安全用药常识儿童用药十大误区
家庭安全用药常识儿童用药十大误区
家庭用药已广泛存在,而怎样安全和合理地在家中使用药物?开始逐步引起人们的 家庭安全用药常识
一、家庭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1.在明确诊断之前不要随便用药;
2.服用时应掌握正确的用法和用量,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禁忌症;
3.对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去请教医生。不要服“糊涂药”、“侥幸药”。
二、如何正确存放家中药品?
1.散装药粒需避光,要用适当避光玻璃瓶或塑料瓶装置,最好内放干燥剂。
2.液体制剂室温保存。
3.悬浮剂保存分状态。
4.肛门栓剂防软化。多数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以免软化。
5.眼药水存放依标志。
6.雾剂类药品喜温暖。
7.中药保存应得法。必须在低湿的环境下贮存,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三、家里应该准备哪几类药品?
1.常见病用药:如伤风感冒、哮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病常用药;拉稀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常用药;其他如鱼肝油、钙片、五官科及皮肤科病外用药等。
2.常用的药:治疗各系统病的药种类很多,家里应备的只能是常用的。作用相似的药物很多,挑选一部分备用即可。
3.安全的药:儿童用药要求较严,使用不当极容易发生不良后果。备用的药应该是副作用少、毒性反应小、使用方法简便的药品。
4.使用方便的药:家里常备药主要以口服药、外用药为主。注射药尽量少用,因使用不当,掌握不好,容易发生过敏、中毒而造成不良后果。
5.便于存放的药:家庭常备药存放的时间一般较长。这就需要存放的药量少些,特别是容易变质失效的药更应少备些。具体地说,应以药片为主,水剂为辅。要选择些包装比较好的药物存放。
6.易于掌握的药:各种药都各有用量、用法、适应症和副作用。因此,应备用的药要少而精,种类少些,易于记住,便于使用,可少出差错。
药品在哪些情况下不能使用?
1药片
药片分糖衣片、非糖衣片。糖衣片如果出现受潮、变色、发霉、衣层裂开、溶化等现象不能服用;非糖衣片,如原来有白色,变为黄色,或发黑、有斑点、松散、潮解等,就不能再服用。还有一种胶囊内装药粉,如果胶囊受潮发粘,里面药粉结块,也不可再用。
2注射液
注射药(针剂)多为水溶液,一般为无色、微黄的澄明液体,不允许有浑浊、沉淀、絮状物和变色等现象,凡出现这样情况的,不可使用。
3中成药
如发现中成药丸、片发霉、生虫、潮化等,说明已变质,也不可再用。
4药水糖浆类
如发现药液中浑浊,沉淀、有霉点、变色、发酵、酸败等情况,都应作变质处理,及时倒掉。
儿童用药十大误区
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
一、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二、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三、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四、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
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五、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六、滥用丙种球蛋白
冬春季节易患感冒,一些家长把预防的希望寄托在"丙种球蛋白"上,这可靠吗?
"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简写为IgG)。从理论上讲,血液中IgG的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关,但注射"丙球"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症结在于两点:一是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球"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二是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中IgG水平正常。
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感冒的关键之举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具体措施应从坚持母乳喂养,合理安排食谱,从小坚持"三浴"锻炼(阳光浴、空气浴及水浴),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方面着手,绝不能依靠"丙球"。
七、中草药安全
一般而言,中草药的安全性比西药大一些。但只是相对而言,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婴幼儿健康的损害。
据国内医药期刊报道,夏枯草、菊花、栀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甙类以及无机盐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惊厥等症状;珍珠丸含有朱砂,可能诱发齿龈肿胀、咽喉疼痛、记忆衰退、兴奋失眠等不适感;牛黄解毒片长时间服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因此,中草药也不能滥用。
八、小病贵药
孩子患了病,家长恨不得药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药、贵药。
比如感冒发烧,动辄就上抗生素,而且嫌青霉素过时而动用先锋霉素。再如腹泻,不问青红皂白,吡哌酸、氟哌酸一拥而上。其实,感冒发烧多由病毒引起,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无效,先锋霉素不但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还会造成耐药性,一旦以后真患上了严重感染反而用之不灵;腹泻同样如此,70%的水泻样便为病毒与产毒性大肠肝菌所致,只需多喝水、调整饮食、适当服一些消化酶类药物以及B族维生素即可解决,不必动用抗菌药。而抗菌药还可杀伤肠道中的有益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霉菌趁机兴风作浪,医学上称为二重感染,治起来也相当麻烦。
九、小儿用成人药
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认为只要减少一点用量就行,此种做法十分有害。
必须弄清楚,小儿与成人不仅是体重不一样,更有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尤其是小儿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未建立。药物代谢产生不反应,重者可致残甚至丧命。
如四环素可影响小儿骨骼生长,并使牙齿变黄,形成"四环素牙",故8岁以下儿童不能用;抗菌药氟喹诺酮可引起关节病变,妨碍软骨的正常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皆用不得。再如常见的解热止痛药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种成分易使小儿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险;感冒通含有双氯灭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损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
十、糖水服药
中药其味苦涩,小儿不愿服,父母便用糖水矫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效果不佳。
此外,糖还可干扰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烧药的作用,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总之,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最好用白开水送服。]]酸奶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服;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治疗腹泻的收敛剂次碳酸、鞣酸蛋等药物,可杀死或破坏酸奶中的乳酸菌。
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普及人民群众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习惯和消费观念。
1众鑫大药房